找到相关内容52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坛经的思想特质--无

    不动的光板状态,心却是在运作著,不过,它对周遭的环境,并不取著(住)。取著即有所执持,而不免被所执持的所限制、束缚,而不得自在。不取著便能保持心灵的自在无碍状态,而能继续不停地运作。这心灵是我们的本心、...便会为这境所束缚,不得自由。必须对境随念随忘, 心灵或主体才能恒常地保持机灵动感,才能起用无穷。而对境的忘却,亦不必是绝对义   页33   的舍弃。任何的境,都是可以再现的。   关于无相为体...

    吴汝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1845354.html
  • 朱熹理学与佛学之交涉

    公案禅及默照禅的改造。盖大慧宗杲的思想有二特色:一是本体论的“华严禅”,认为清净心须经历一大段曲折的转化过程,才足以导向利他济世的华严真心。另一特色是方法论上的“看话禅”,用堂惺惺的动态参禅法以保持心灵生命的活泼、生动,矫治宏智正觉默照注重坐禅之能“默”不能“照”,缺乏开悟的智慧内涵,落于昏沉,僵化的死寂之弊。朱子的参究中如已发未发的话头,主心要堂惺惺的主敬工夫,及先涵养后察识之修养法,很难排除...

    曾春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3545396.html
  • 法眼宗禅诗

    无明习气,在动荡迁转的现象界中保持心灵的宁静。处有不有,不被有所拘束;居无不无,不被无所沉溺。从而超出动静、有无,获得心灵的自在圆满。“随处解脱,应用现前,天地同根,万物一体,唤作衲僧眼睛,绵绵不漏丝...而未尝知也。”真谛的特性是大全,对于大全,任何世俗之知都仅能知其部分,在知的同时势必会出现不知,而圣人无知,不进行世俗的感知,所以可避免世俗之知的片面性。佛教圣人使自己的心境保持虚静,使自己的洞察力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346908.html
  • 杨岐宗禅诗

    悟道;同时,面对五光十色的现象界,要保持心灵的宁静,存在而超越。杨岐示众云:“几度黑风翻大海,未曾闻道钓舟倾。” 即是当处解脱的生动写照。杨岐曾征引禅偈:“心随万境转,转处实能幽。随流认得性,无喜亦无忧...尽管身处纷乱的尘世,但心灵永远宁静,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,如同永远处于定中:“直下打迭教削迹吞声,犹是衲僧门下沙弥童行见解在。更须回首尘劳,繁兴大用始得。”《碧岩录》第99则 “虽繁兴大用,而不扰其神;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346909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[下](1)

    的净心。意思是说,像拂拭尘埃不使染污才能保持事物(如镜子)的洁净一样,修持者也吸有不断排除烦恼,观看净心,才能保持心灵本性的明净。这是渐修的方法。慧能《坛经》所载神秀的偈句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...观想等方式使念佛人的心灵专注起来,并产生一种神圣的感受与对佛的崇敬心情。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》引古训说:“古时智敏禅师训曰:学道之法,必须解行相扶,先知心之根原及诸体用,见理明净,了了分明无惑,然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047070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宗教概说》(2)

    ,欲信回教者,当众念诵此言,即成为穆斯林,是穆斯林一生中,念诵最多的话语。   阿拉伯文称“萨拉特”,穆斯林藉朝拜清除疑虑及邪念,保持心灵纯洁;每日五次时间分别是清晨的晨礼、午时的晌礼、太阳偏西时的...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,则以有尖角的拱门、胁形拱顶、飞拱、尖塔及窗花格为其特征,充分发挥其垂直线的视觉效果。   除此之外,天主教的音乐更是主导了西方音乐的演进。人们藉着优美、肃穆的宗教乐曲,在心灵上求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5551952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、华严宗与禅宗思想(1)

    如梦幻光影,便不会执着痴迷,不会心逐境转,而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由。   其二,音声谷响。《华严经》卷15云:“观声缘起如谷响,是故得成此光明。”晋译卷28:“解了一切世,种种诸音声。了知音声性,常乐...”卷19:“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。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。”  心灵是一个技法娴熟的绘画大师,世间的种种形色都是它的绘画,没有一件东西不是由它所生。心佛及众生之所以无差别,在于它们都是世间现象,因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852653.html
  • 禅宗的心灵之道

    一旦起心看心,也只会净外加妄。因此,关键是保持本性的清净,同时保持心灵回归到本性。   无念一方面是不起念,另一方面是不住念。“无住者,人之本性,于世间善恶好丑,乃至冤之与亲,言语触刺欺争之时,并将为...的心灵在瞬间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。可以说,禅宗是中国智慧对于印度佛教最具创造性解释后的独特产物。也正是如此,它弥补了中国精神结构中的缺失,丰富了心灵的维度。在禅宗产生之后,中国思想的主干就是儒道禅三家...

    彭富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2158711.html
  • “白黑之争”及其对“缘起性空”说的误解

    爱欲未除, 宿缘是畏,唯见其有, 岂复是过? 以此嗤齐侯, 犹五十步笑百步耳。  何承天显然是用《老子》的“无为”之道来理解空和有的, 他认为大道无形, 体道的人应该保持心灵的恬淡宁静, 而不是用“空”...。而黑学以为白学尽于有生之域, 不及来生之化, 在道德实践上尽管作到了心灵的无为, 但未能观照诸法皆空, 因而不及佛教的深远。双方争论的落点是“幽冥之途”和“来生之化”, 即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及其理论...

    刘立夫 周 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3961941.html
  • 说末法,即非末法

    经名,就是以金刚般若智慧到达彼岸世界的途径,包含的智慧非常丰富。  1、破除对外相的执着  《金刚经》认为,“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”主张保持心灵的空明,不为“色声香味触法”所污染和系缚...“志大气刚,悲深行苦”,“其建树、道德、行愿、悟证之伟大高深,为近年来所罕见。”  虚云一生德高望重,为名刹住持、佛教领袖,而始终淡泊清苦,保持苦行僧作风,随身只带一笠、一拂、一铲、一衲衣、一背架而已...

    王小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2963127.html